
一、基本情况
洛阳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992年国务院授权科技部划定的规划开发面积为5.6平方公里。为了扩大高新区政策覆盖面和技术辐射面,市委、市政府分别将涧西区孙旗屯乡、洛龙区辛店镇整建制委托高新区管理,将吉利科技园和洛龙科技园纳入高新区业务指导范围。目前,高新区实际管辖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8万人。
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区域内进行党务、行政和经济等各项管理。市人大、政协分别在高新区设有工作委员会。高新区独立设有检察院、法院。***、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物价、环保、电力等垂直部门在区内设有派驻机构。目前,管委会内设副县级机构13个,干部职工实行全员聘任。
二、开发建设情况
建区以来,高新区自主进行了五期开发建设。目前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开发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8.7平方公里;区内修建市政道路31条,通车总里程达37.9公里;绿化面积3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6.3%。2003年,我区在全市率先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经济发展情况
全区拥有各类工商企业1200余家,2012年我区火炬统计口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完成营业收入1190亿元,实现利税130亿元。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0亿元,增速13%。全年我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25%。
根据科技部最近一次对8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各项指标评价,高新区综合排名居第30位。
四、科技创新情况
建区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培育科技型企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42家,占全市研发中心数量的32%,占其中国家级6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5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54%。区内设有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去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1524件,其中发明专利达到591件。高新区财政在科技扶持方面的投入每年都保持在10%左右,去年达到4300多万元。
区创业中心199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中心。中心专门从事中小型科技企业培育的综合孵化器,目前孵化场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下设电子信息自动化、节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中俄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六个专业孵化器,并建设了自动化学会、中药现代化协会、装备、信息物流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996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孵化企业745家,毕业企业68家,目前在孵企业共462家。
近年来,洛阳高新区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分别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洛阳高新区正按科技部要求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同时我们积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主动承担工作任务,结合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工作,认真落实洛阳市创新型城市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依托洛阳的工业基础和科技资源,我区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区投资、合作和创业。目前,一拖、洛轴、洛玻、洛耐、空导院、七二五所、中机四院、十院、有色院等大型国企和科研院所都在我区建立了产业化基地。结合洛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我区确定了重点发展信息和文化设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发展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2+2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一)生物医药产业:以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民生药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兽用疫苗、生物制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研产业集群。
(二)信息和文化设计产业:以微软技术中心、中机十院、石化工程公司、水泥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设计、文化产业集群。
(三)新材料产业:以双瑞科技、洛钼集团、中航锂电、中硅高科、洛阳尚德等为代表的具有国内一流创新能力和国内一流竞争能力的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以中色科技、北方玻璃、山特维克、昌兴机电、金诺机械、双勇机械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先进玻璃深加工设备、高端精密轴承、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有色金属加工设备、汽车生产设备及零部件、成套石化设备、通用和专用设备及零部件、装备再制造等9个领域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